印刷ERP 生产管理系统
大家介绍了机械厂生产管理系统,本文来聊一聊关于印刷生产管理的一些内容。印刷生产管理需要把握的十个关系,是一项既复杂又连续不断的工作过程。当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将生产任务以指令形式下达后,要保质、保量、保周期完成,必须注意协调好十大关系,方能达到平稳、高效运转的目的。
1、客户与企业
印刷生产车间与市场和客户是间接关系。每天直接面对的是生产部门的施工单。每个施工单,就是客户加工活件的数字与要求,就是企业的一种生产指令。作为印刷车间的干部与职工通过施工单,要了解到客户的要求,了解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市场形势;要以客户的需求为目标,精心组织生产;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,使企业与客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盟。印刷生产车间的职工只有树立这样的眼光和意识,才能主动地做好工作。企业拥有这样的职工,才能不断赢得更加广泛的客户。
2、定岗与定责
印刷生产加工过程,是一个复杂的集体劳动过程,涉及机台人员、辅助人员、管理人员。机台人员中,有机长,也有助手,学徒等。每个岗位的设置,必须坚持精干实用的原则。尽力做到一人多岗,一
3、领导与职工
印刷生产车间的领导与职工,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。大家目标相同,利益一致。作为领导,必须一要按制度办事,二要以身作则。制度的制订,要广泛民主,通过职代会、征集合理化建议、公示制等方式*限度地集中民智,听取民言,反映民意。
制度一旦制定,就要变成集体意志,富有刚性,严格规范各个人的言行与工作。在制度整个贯彻中,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极为重要。那种只有唱功没有做功,那种游手好闲、领导软弱无力或霸道作风,都是要不得的。职工拥戴的是同甘共苦、技术过硬、严格自律、善于管理的领导干部。
4、技能与报酬
过去,职工技术水平在工资含量中占的比例小。现在,随着工资制度改革,特别是计件工资制的推行,职工个人的技术水平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。职工要想获得高收入,必须苦练印刷技术基本功。
这一政策,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。随着全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日益重视,更加有利于营造出一个人人刻苦学技术的良好氛围。在分配上,必须始终把握按劳分配、按技术分配、按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原则,彻底打破那种单纯靠资历、靠等级、靠关系取酬的陈旧做法。
5、设备与效率
尽管目前书刊印刷企业普遍呈现
在设备的使用上,既要培养操作,又要保证高效率运转。设备的使用,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野蛮操作、不注意保养的陋习。一旦设备出了故障,只能请机修工。对此,生产车间一要定制度,二要抓职工学习,三要抓保养。在设备保养上,平时一定要认真精心养护,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是将设备完好率与机台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。
6、物质与精神
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,一靠物质利益,二靠精神动力。物质利益包括工资、奖金、福利等。这部分企业一般都能做到。对于精神动力,有些企业或生产车间很不重视,或者弃之不用。这是一种片面倾向。
实际上,在职工中经常开展一些劳动竞赛、技术比武、典型选拔、先进机台与人员表彰,或者组织外出参观、学习、疗养,或在职工有困难、住院、红白事时看望一下,或经常谈谈心,或通过广播、电视、报纸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,都是十分有作用的,也是很有必要的。
7、品种与周期
现在印刷生产的一大特点是品种多、印量少、周期紧、质量要求高。往往到了生产旺季,上百个品种一齐发印,且系列丛书多,品种之间极易混淆,张冠李戴的事经常发生。一些出版社今天刚发印,明天便要
面对多个胖子一齐出门的状况,生产车间在品种与周期问题安排上,可以采取分机台品种承包,或
8、质量与效益
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才能产生效益,否则就是浪费。因此,抓合格率,抓创优率,既是企业创*、闯市场的需要,也是企业提高效益的根本。生产车间管理,必须严格按IS09002质量保证体系运行。对材料质量严格控制,尤其要对纸张质量进行重点监控。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的印制质量要一丝不苟,互相负责。凡合格的产品,就流转下去,凡不合格的必须推倒重做。将一切不合格品杜绝在生产过程,堵在厂内。唯有这样,才能保证产品质量,保证企业效益。
9、安全与节约
印刷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比较多,如机器齿轮夹手,裁纸刀切指头,吸烟引起汽油或纸毛着火,电癌伽爹墓器着火等。企业管理必须抓安全教育,警钟长鸣,教育职工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,经常检查电器及设备,随时消除一切事故隐患。对到处乱吸烟现象要严厉处罚,直至开除厂籍。用制度规范安全操作,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的发生。
要注意增收节支。一方面对纸张、油墨、PS版等实行节奖超罚的政策,重视纸边、油墨桶、废旧PS版的回收,以增收节支。另一方,要培养职工爱厂如家、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。
10、眼前与长远
一个企业小到几人几十人,大到上百人,成长壮大,需要一个较长时期。作为领导,必须树立长远眼光,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,扎扎实实抓好每天的工作,认认真真地干好每一个产品,以积累更大的财力,滚动发展。企业领导要坚持与时俱进,要不断开拓创新,密切关注社会、市场变化的形势,及时调整适应变化的策略。既要重视局部微调,又要重视宏观上的转机换制,用制度的力量推动单位生产经营工作的发展。
发布日期:2021-03-02 浏览:712 作者:易呈云erp